东平[DongPing]派的形成归功于严实[YanShi]父子的兴学养士,与东平[DongPing]府学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 东平[DongPing]府学,北宋称郓学,有唐代的讲堂,名“成德堂”,王曾罢知郓州,颁学田二百顷。郓学中还有王曾和孙复、石介的祠位,据元好问回忆,泰和以来,平章政事寿国张公万公、萧国侯公挚、参知政事高公霖同出于东阿,故郓学当时很是兴盛,这种兴盛局面持续了近百年时间,从贞祐蒙古[MengGu]军南下攻金开始,府学处于瘫痪状态。严实[YanShi]承接府学的基础,以兴学养士为要务,从而揭开了东平[DongPing]府学兴盛的一幕。宋子贞、王磐、康晔、梁栋、元好问、李昶、徐世隆、商挺等名儒成为府学的主管和教授,各方学子慕名纷纷前来学习。到1240年,严实[YanShi]去世,其子严忠济接替父职统治东平[DongPing],东平[DongPing]府学的基础已完全打牢,并稳定地发展起来。 府学的兴起在严实[YanShi]进驻东平[DongPing]的1221年严忠济1255年建成一座新府学,东平[DongPing]府学进入鼎盛时期。宪宗二年(1252年),东平[DongPing]新府学开始兴建,到宪宗五年(1255年)建成。 首创礼殿,坚整高朗,视夫邦君之居。夫子正南面,垂旒被衮。邹、兖二公及十哲列坐而侍,章施足徵,像设如在。次为贤廊,七十子及二十四大儒绘像具焉。至于栖书之阁、豆笾之库、堂守斋馆、庖滔庭庑,故事毕举,而崇饰倍之(元好问《东平[DongPing]府新学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二)。 礼殿、贤廊是祭礼的地方。栖书阁,又叫尊经阁,是藏书之所。堂,即讲堂,斋,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古代这两个地方是分开的。教者讲论于堂,受业者修读于斋。一般在大成殿和东西两庑之后。庖、湢是师生用餐和沐浴的地方。府学的建筑基本齐全。 府学的学生共75人,其中15人是孔氏族姓的子弟,他们与其他60人是分开授课的,实际上在这所新学校里存在着两个小学校,孔氏子弟应是金代孔颜孟三氏学的继续,也是元初三氏学的开端。元好问说:“子弟秀民备举选而食廪饩者余六十人在东序,隶教官梁栋;孔氏族姓之授章句者十有五人在西序,隶教官王磐。署乡先生康晔儒林祭酒以主之。”(元好问《东平[DongPing]府新学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二) 75人的规模在元初的学校中是比较大的了。按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定制,东平[DongPing]府学是60人,与大兴、开封、平阳、真定学的人数相同,是金代人数最多的学校(《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教官王磐、儒林祭酒康晔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而梁栋的材料则没有见到。 严实[YanShi]时代兴复的不只是东平[DongPing]一地的学校,在他所统辖的区域内长清县学、冠氏县学、博州学等都重新发展起来。 中统、至元间,随着宋子贞、王磐、徐世隆、李昶等名儒离开东平[DongPing],学校力量开始削弱。但一直到1293年,府学始终有名儒执教或指导,申屠致远至元十年(1273年)离开府学,李谦至元十二年离开府学,而王磐至元十八年(1281年)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在东平[DongPing]度过晚年,李昶则是在至元八年(1271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生活在东平[DongPing]。所以,可以说一直到1293年,东平[DongPing]府学依然是华北的一个学术中心。 从严实[YanShi]1221年进驻东平[DongPing]开始兴学养士,宋子贞,王磐、元好问、李世弼、李昶、张特立、刘肃、徐世隆、张昉、商挺、杜仁杰等这些在严实[YanShi]手下任职或在府学教书的士大夫们,以承继金代的学术为特点构成了一个学术派别——东平[DongPing]派。可以说,至严实[YanShi]去逝的1240年,它已经形成。严忠济上任后,新府学以王磐、康晔、梁栋、徐世隆、李桢、元好问、李昶等为教师,培养了李谦、阎复、徐琰、孟祺、申屠致远、张孔孙、李之绍、吴衍、马绍、王构、杨桓、曹伯启、刘赓、夹谷之奇、周砥等优秀的学生,他们都应是东平[DongPing]派的成员。东平[DongPing]派在中统之前的几年里达到了鼎盛时期。东平[DongPing]新府学成为东平[DongPing]派的学术基地,他们在这里讲说东平[DongPing]派的学术和思想,培养人才。东平[DongPing]派在新理学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成为北方的第一大学术派别。 以后,随着新理学的传播和发展,东平[DongPing]派也开始向新理学转向,直至理学在元代取得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