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放水!”随着一声号令,清澈透亮的东平湖水涌入引水渠,宛若一条巨龙奔腾而出。11月1日,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开启胶东干线济平干渠首闸,进行冲渠弃水工作,标志着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2018—2019年度调水工作率先启动。
东平湖位于泰安市东平县,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其主要功能是调蓄黄河和大汶河洪水,确保津浦铁路、胜利油田、省会济南和京津地区防汛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竣工和科学治水的深入,东平湖的防汛压力相对减轻,生态功能逐步凸显。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最后一座蓄水库,在这里形成了北上德州、京津,东供威海的T字型输水节点。”东平县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成明介绍,经13级泵站提水后,长江水汇入东平湖,至此可一路自流北下。
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的治水标准。根据《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东平湖区应禁止投饵性网箱、网围养殖,水体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以上标准。然而,由于历史和生产习惯原因,就在去年初,东平湖面尚有12万亩的网箱网围,每年投入东平湖的饵料就有1万多吨,沿湖还有大大小小的旅游餐船,东平湖面临的生态环保压力十分严峻。 去年1月8日,一场旨在改善东平湖生态环境、提升东平湖水质的网箱网围整治行动席卷沿湖乡镇(街道)。行动中,由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划分东西两个战区,全面动员,统筹推进。 网箱网围、餐船的背后是渔民和沿湖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说服规劝群众,是工作面临的最大考验。宣传队进村、突击队下湖、村党员干部向自己“开刀”,工作组硬是撬开了整治工作的一角。 工作开展不到4个月,全县拆除网箱6.7万架、网围8万余亩,调出销售湖内存鱼1921万斤,清理湖面12万余亩。东平湖面数十年插竿连天的乱象成为历史,水接遥天的壮阔景象再现。
与此同时,东平县积极引导湖面餐饮船只上岸经营,关停拆除餐船21只。开展“减排行动”,对大汶河及支流和环东平湖周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取缔沿湖淀粉企业607家、山石开采企业76家、小型造纸厂3家、抽砂船只1500余艘,实现了对入湖河流的生态拦截、净化,削减了污染。 在整治基础上,该县不断强化对东平湖的生态治理。实施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大汶河人工湿地与生态修复项目,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行动,构建东平湖大生态带。开展“以渔保水工程”,每年实施东平湖禁渔,开展增殖放流,投放滤食性鱼类,年均投放鱼蟹苗种3000多万尾,实现了“人放天养”生态渔业。实施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了9处人工湿地,全县湿地面积达到10.8万亩。 记者从东平县环保部门了解到,该县按照“超标即应急”原则对东平湖水质加密监测,今年以来监测断面140次,出具数据2440个,每月由第三方开展一次“采测分离”监测,做到了对东平湖水质情况的适时掌控。 “良好的生态是东平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泰安市委副书记、东平县委书记张涛介绍,该县将以东平湖生态治理为重点,在全县深入开展“绿满东平”行动,切实抓好水、土、大气等污染防治,为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来源:东平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