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 发表于 2010-1-9 22:55

东平文庙--东平历史古迹

东平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起初在州城内西南角,到了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改建于州衙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还“移

宋、汉碑碣於新学”(现存泰安岱庙的张迁碑原置于此)。其后500年间,历任郡

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至清道光五年(1825年),东平知州周

云凤组织重修后,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的文庙,“闳垲壮丽,名因实创

”。那年东平考生参加山东省乡试,获得了两个好名次,即一个亚元、一个经魁

,人们据此认为这是“吉事有祥、天人相应”的善果。
庙学基址,东西70米,南北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

棂星门、泮池桥、东西牌楼、照壁。还有崇圣祠、启圣祠、文昌祠、名宦祠、乡

贤祠、明伦堂、杏坛、学仓、内外号房等。
大成殿内祀孔子神位,坐北朝南,题“至圣先师孔子”。从祀的有四配、十哲。

四配是:复圣颜子(回)、宗圣曾子(参)、述圣子思子(孔?)、亚圣孟子(

轲),东西两列。十哲是: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

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位在四配稍后,也是东西两列。
东西庑受祭的人员,随时代变迁常有增减。康、乾年间,两次升朱子熹、有子若

?十哲,是为十二哲。两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公冶长、公西赤等孔门72弟子,

先儒左丘明,董仲舒、韩愈、周敦颐、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雍正以后,又增祀

林放、郑康成、范仲淹、诸葛亮等18人,道光以后,以明臣刘宗周、黄道周从祀

。自此,东庑64人,西庑62人。
崇圣祠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文昌祠所祀之神梓潼帝君张亚子,是主宰禄位、

功名的;名宦祠所祀人员是历代在东平任职并有善政的;乡贤祠为东平藉历代名

宦。
作为“人才所从出”的学校,文庙的功能不可低估。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

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清两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

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较有影响的有:梁灏、梁固、赵风、霍希贤、王祯、高

文秀、王构、王宪、武之大、蒋作锦、另郭茂倩、钱乙、孙?等也都曾是东平儒

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的有:司马光、辛弃疾、严实、元好

问、李格非、欧阳修、张养浩、苏轼、曾巩、赵构、石介。宋代权臣蔡京当年出

任郓州知州时所书“州学”两个大字,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说,每个字

簸箕般大,上下排列,镌刻在两米多高的碑碣上。
关于东平文庙(东平学宫)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山东古代史》(山东大学出版

社1994年版)作了专节叙述,标题是“东平学风与儒学兴盛”,内有以下文句:
元代时候,东平府是山东的文化中心。东平学风对中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

的影响。
                     (《山东古代史》第263页)
由此可见,作为东平文化教育中心的东平文庙,在促进东平乃至中原文化的发展

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民国九年(1920年),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

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即此改建了县立初级中学,庙

学遂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平文庙--东平历史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