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平 发表于 2009-11-13 11:52

汇总十四、州 城

东平州城,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平湖东畔,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时因黄河决口,水淹郓州城(今东平湖埠子坡),知州姚铉奉旨移建于今址。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流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是山东南北驿道的枢纽,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为齐鲁一大都会和军事重镇。宋、金先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明、清为东平州城,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城,历经近千年。
      州城初建时城墙为土筑。南北各1门,东西各2门,形状似一巨龟静卧,元朝末年毁于兵火。明仁宗洪熙时(公元1425年),知州李湘将旧城重加修茸。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9年),因秋伏积水,城堤、城门多倾斜坍塌。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知州沈维基奏请山东巡抚派员勘测,因城内西侧地旷人稀,涝洼积水,将西部城墙基地缩进2里余,并由土墙改为砖墙。新城周长13里余,城墙高2丈,城门5座,大东门谓之“龙虎”,小东门谓之“瞻岱”,南门谓之“望鲁”,西门谓之“秩成”,北门谓之“拱极”。城门外沿皆建石闸,5门之上均建城楼。
   清末至民国年间,城内有50条街巷。主要街道是署东、署西和署前街,成丁字形。街宽平均5米,多为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区,亦为全城之闹区。
   州城地势低洼,平均海拔38米,大隅首为全城制高点,城内面积4.3平方公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皆为常年积水洼,盛产鱼、苇、蒲、莲等,水面积占全城五分之二。旧志云:“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成为县内一大景致。
   城内古迹众多。有宋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72架;有清真寺、关帝庙、火神庙、文庙、马公祠等古建筑20余处,可惜大部分现在已荡然无存,只有清真寺基本保存完好。明代出土的汉张迁碑被故宫博物馆推选为历代书法八件精品之一,现移至泰安岱庙。
   州城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过“建安七子”之一刘祯,父子状元梁灏、梁固,戏曲家高文秀等一代名士;萃集过司马光、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杰士英才。州城是老革命根据地,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就出生在州城西卷棚街,并组织和领导了东平人民的革命斗争。
   州城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元代为元杂剧活动的中心之一,产生了高文秀、张寿卿等著名的戏曲家;民国期间,城内活跃着山东梆子剧团、河北梆子社、大众剧团、二黄社、同乐社等文艺社团;民间剪纸、泥塑、杂技等也都有悠久的历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今的群众文艺团体更加活跃,为古城重添光彩。
   东平州城,自建城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直是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遗存丰富。为发展旅游事业,东平县已开始整修这座古城。不远的将来,东平州城将会变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花园式城镇,以迎接四海宾朋前来观光游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汇总十四、州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