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古今文化详细介绍
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9-11月)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东平县位于北纬35°46’24”至36°10’20”,东经116°02′52″至116°39′44″之间,东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汶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平阴县搭界,全县土地总面积1330.44平方公里,折合2010661.2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最高点为旧县乡歪老婆顶,海拔451米(黄海高程)。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
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本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除腊山昆山马山等少数孤山残丘外,其余均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洼地,最低点在新湖乡轩场附近,海拔1236.7米。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0.5亩,折合117.9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东平湖水面好,饵料丰富,风光秀丽,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市巨大潜力。
东平县境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52914.7亩,折合35.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 建制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代,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1989年5月,东平县的县城从州城镇迁往后屯。 历史文物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行政区划
东平县共有14个乡镇,即:州城镇、东平镇、接山乡、大羊乡、梯门乡、老湖镇、旧县乡、斑鸠店镇、 银山镇、 戴庙乡、商老庄乡、新湖乡、沙河站镇、彭集镇。
历史沿革
1993年3月1日,撤销东平县宿城乡,设立宿城镇。
1994年7月15日,撤销东平县水河乡,以原水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水河镇。
1996年1月23日,将平阴县旧县乡整建制划归东平县管辖,旧县乡的行政区域边界以济政3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字24号)。
2000年,东平县辖9个镇、9个乡。总人口725877人,各乡镇人口: 州城镇 56799 沙河站镇 51037 彭集镇 61868 宿城镇 50995 东平镇 74900 水河镇 22621 老湖镇 38685 银山镇 53866 斑鸠店镇 44806 接山乡 26936 张河桥乡 34600 大羊乡 36371 梯门乡 35197 新湖乡 48461 大安山乡 10262 商老庄乡 17930 戴庙乡 33269 旧县乡 2727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东平县辖7个镇、7个乡。
1997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873人,其中农业人口55249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783人,其中农业人口54543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2770人,其中农业人口57444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076人,其中农业人口52157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68098人,其中农业人口24665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2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934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6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4843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848人,其中农业人口40220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496人,其中农业人口38064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14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7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2641人,其中农业人口39983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65人,其中农业人口48251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5人,其中农业人口9526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580人,其中农业人口17301人;岱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24人,其中农业人口30680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4784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5694人,其中农业人口40342人;旧 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9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8238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1998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699人,其中农业人口55093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801人,其中农业人口54543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017人,其中农业人口57418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182人,其中农业人口52207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70103人,其中农业人口24441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1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819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5956人,其中农业人口34729人;大洋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716人,其中农业人口40019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712人,其中农业人口38257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96人,其中农业人口22495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3227人,其中农业人口40639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77人,其中农业人口48245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1人,其中农业人口9512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700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3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545人,其中农业人口30802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514人,其中农业人口44677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226人,其中农业人口40851人;旧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9206人,其中农业人口28190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1999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246人,其中农业人口54951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590人,其中农业人口54331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12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41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056人,其中农业人口52094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71950人,其中农业人口24278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182人,其中农业人口27806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5758人,其中农业人口34521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345人,其中农业人口39615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655人,其中农业人口38133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08人,其中农业人口22335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3165人,其中农业人口40486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27人,其中农业人口48159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9502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778人,其中农业人口17500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36人,其中农业人口30670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642人,其中农业人口44749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368人,其中农业人口40953人;旧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8978人,其中农业人口27953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2000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7个镇、7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0970人,其中农业人口5.40万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265人,其中农业人口5.52万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3331人,其中农业人口5.72万人;东平镇辖68个行政村,人口85217人,其中农业人口7.84万人;接山乡辖52个行政村,人口64688人,其中农业人口6.08万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056人,其中农业人口3.92万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2944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万人;老湖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7676人,其中农业人口6.84万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51人,其中农业人口4.79万人;商老庄乡辖35个行政村,人口29949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戴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33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5478人,其中农业人口5.46万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6372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旧 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8844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人口为年末总人口)(缺居委会统计数据)
2001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7个镇、7个乡:东平镇辖68个村委会,乡村人口7.82万人;老湖镇辖71个村委会,乡村人口6.58万人;斑鸠店镇辖40个村委会,乡村人口4.58万人;银山镇辖44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51万人;州城镇辖71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40万人;沙河站镇辖65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52万人;彭集镇辖53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78万人;接山乡辖52个村委会,乡村人口6.08万人;大羊乡辖42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91万人;梯门乡辖43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70万人;新湖乡辖54个村委会,乡村人口4.78万人;商老庄乡辖35个村委会,乡村人口2.94万人;戴庙乡辖48个村委会,乡村人口3.53万人;旧县乡辖30个村委会,乡村人口2.85万人。(缺各街道、乡镇总人口数据) 辛苦楼主资料查的这么详细 辛苦楼主了, 谢谢楼主分享 {:6_213:} 顶下 辛苦了 {:6_185:} {:6_142:}
页:
[1]